天津市北辰区的殡葬改革
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加快殡葬改革,城市化进程期待着文明的新风,人民多样化的殡葬需求迫切需要新措施的引入。 为此,北辰区找准方向,着眼经济发展大局,坚持从四个方面取得突破,推进乡镇公益骨灰堂建设。 一是以点带面。2008年,北辰区率先在西堤头镇刘快庄村开展试点项目。区镇两级投资65万元对村原骨灰堂进行改造、扩建、装修、美化,使其规模从几百箱扩大到6000箱,完善了祭祀、纪念等配套功能设施。清明节前,区民政局协助刘快庄村开展大规模集中清坟工作,整合出土地300多。又一年,刘快庄村650耕地507座坟墓全部平迁,基本实现了土地资源整合和殡葬改革的双重效益,为物流园区建设、津宁快速、北环铁路重点工程建设扫清了障碍,为推动乡镇经济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因此,刘快庄村成为北辰区的一个无坟村。试点工作的成功,使越来越多的乡镇看到了建设的真正效果,也加强了北辰加快公益骨灰堂标准化建设的步伐。 二是政策支持。2008年,区政府发布了《北辰区关于规范镇村骨灰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原有骨灰堂进行改扩建,并在此基础上新建一批骨灰堂,确保每个镇的规模与镇村人口发展规划一致,以满足该地区至少15年的骨灰储存。建筑设计风格要简洁典雅,庄严肃穆,文明向上。资金方面,政府对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补贴500元。政策的出台无疑给骨灰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各乡镇根据区政府的实施意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方案。 三是宣传发动。区民政局多次召开会议,与乡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讲政治、算经济账,明确公益骨灰堂服务乡镇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大大提高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区、镇、村民政干部到村入户,发放宣传材料,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宣传标语在村里随处可见,宣传车在村里不间断地广播。对有疑问的村民,民政干部加班加点,逐一上门,个别动员。强势宣传起到了作用,公益骨灰堂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四是部门联动。建设初期,各镇在广泛征求各村级组织意见的基础上,履行民主程序,制定适合本镇实际情况的骨灰堂建设方案。区成立了公益性骨灰堂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区长为组长、民政局、区建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纪检监察局、财政局等部门组成,负责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各镇聘请单位设计新、改、扩建天津墓地骨灰堂工程,规范工程标准,报区建委检查后进行招标施工。建设过程中,各镇建设管理站负责工程质量,区建委、民政局抽专人检查监督。完工后,民政局、建设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验收,提出验收意见,报区建设领导小组审批。各部门各司其职,上下联动,环环相扣,确保工程各环节的指导、实施和监督,使各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截至目前,大张庄镇、刘快庄村、青光村、东堤头村、李家房子村已完成新改扩建任务,并已投入使用。风电产业园、现代医药设备产业园、陆路港物流设备产业园等规划用地,占地近40平方公里,已基本迁坟。骨灰堂建筑面积累计增加到1.985万平方米,大存箱量达到26.45万个。 公益骨灰堂的成功运作,为北辰殡葬改革注入了新的希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飞跃。 村民刘叔叔动情地说:“村里的骨灰厅建得很好,我们把亲戚的骨灰放在这里很放心,储存不花钱,村民们很满意。现在,很多大企业都愿意投资,我们也得到了实惠,我的女儿、儿子都在开发区工作。我们老两口也住在楼房里。” 殡葬不仅是一个传统习俗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发展问题。只有从传统殡葬习俗中破茧成蝶,区域经济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010年,北辰再次创新思路,配合“阴历七月十五”劝阻烧纸活动,以果园新村街为试点,举办了“首届社区文明公祭活动”。居委会代表向社区居民发出倡议,希望大家摒弃乱烧纸钱的旧行为,自觉采取鲜花、网络纪念、家庭纪念等绿色环保形式追忆逝者。500多名居民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把点燃的白蜡烛放在心形的“祈福台”上,向老朋友献花。 同年,北辰区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举办了大规模的“绿色”免费集体活动天津墓地葬礼仪式,葬礼纪念,赋予绿色、环保的主题。整个过程庄严肃穆,281名死者长眠在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环保墓区。死者的骨灰全部装入可降解骨灰盒,不污染土壤和水质,可回收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北辰殡葬改革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传统殡葬习俗吹出了文明新风。“十二五”期间,北辰区将进一步推进公益性骨灰堂建设,满足15年以上殡葬需求,解决土葬和骨灰二次棺材埋葬问题。同时,加强宣传教育,使文明节俭办丧事、低碳祭祀、记忆老人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陈旧的习俗肯定会成为历史,北辰大地将唱响殡葬改革的文明乐章。
天津市北辰区的殡葬改革
-天津公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