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 人文理念 永安陵内地探索生态殡葬
近年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除了不可避免的轻微悲伤之外,中国人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一点担忧——今天晚上君主驱逐回家乡,他对我的身体也是一样的。在几千年来一直倡导“入土为安”的中国,由于耕地减少、人口老龄化和自然死亡率上升,今天的出生者将来是否会“无地埋葬”?面对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矛盾,国内殡葬业如何解决?
通过走访内地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殡葬企业永安陵,听取永安陵业内人士对生态殡葬新概念的详细讲解。永安陵借助海外上市带来的国际平台和理念,结合扎根大陆的传统文化优势,逐步探索了一些新的殡葬理念和途径,不仅缓解了公众的担忧,也呼应了“美丽中国”的战略。
传统文化逐渐“无处安放”
2016年,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节地生态葬礼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支持和指导中国政府多年来倡导绿色葬礼,探索新的葬礼方式。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永安陵国际集团执行董事兼总裁王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倡导绿色殡葬和生态殡葬是由现实国情决定的。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结果,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降至1.41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自然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每年约有900万人死亡。以天津为例,天津仍有约2000亩商业墓地,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亡。根据目前殡葬用地年100亩的速度,只能维持20年。为避免死者与活人争夺土地的困境,天津自本世纪以来不再增加墓地用地,南京等其他城市20年未批准墓地用地。
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伊华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入土为安”、“厚葬孝”的传统也客观地增加了对殡葬用地的需求。虽然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内殡葬的形式和面积发生了变化,土葬改为火葬,人均面积从6平方米缩小到0.1平方米以下,家族墓地改为个人葬礼或合葬,但墓地仍供不应求。
绿色殡葬已成为国际主流
伊华认为,九部委的联合发文也是使殡葬业与国际接轨的有力举措。一方面,紧迫的土地需求和不可避免的市场激烈反应迫使传统殡葬方式加快改革。另一方面,从世界各地来看,节地、环保、低碳的绿色葬礼已成为一些发达的主流葬礼。美国墓地的主流风格是草坪风格,每个墓地只有一块平躺在草坪上的铜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提倡不保留骨灰,其骨灰处理方法多样化,只保留10年;韩国是绿色葬礼的成功之一,散骨葬(节地葬)、奉安葬(室内壁式葬)比例近。此外,国际同行还在不断探索更加节地环保的前沿埋葬方式,如水焚烧(加热成液体用于生态系统再循环)、太空埋葬(骨灰通过火箭送入太空)、钻石葬(钻石饰品储存人体DNA)等。
一个尴尬的情况是,虽然绿色葬礼在中国已经实施多年,但相对而言,国外的主流葬礼在中国仍然是非主流的。以天津为例,绿色葬礼已经实施了十多年,但仍然是“80191”的格局,即传统葬礼占80%,节地葬礼只占19%,其余1%为海葬。天津各大公墓积压节地产品库存数万件。业内人士认为,这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殡葬观念有关,但也与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有关。王计划生育认为,殡葬企业和殡葬行业作为关键角色,如果能创造出既环保又受客户认可和欢迎的绿色葬礼产品,就能在改变中国传统观念方面发挥积作用。正因为如此,永安陵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不断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新思路、新方法。“普通人是非常真实的,他们往往先接受产品,然后认同概念”。
解决“无解”问题
毫无疑问,目前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个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政府不断采取降低成本、补贴等方式,推广节地环保的丧葬方式,但民间仍坚守传统习俗。尽管墓地咨询较高,但成本较低、环保的绿色殡葬风格仍被大多数人视为“值得祖先”。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永安陵采取了大禹治水等思路,即不盲目依靠“堵”向消费者灌输传统葬礼的弊端,而是寻找多种方式“疏”。王计生说,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永安陵近年来都在不断寻求新的变化。一方面,引进和借鉴国外同行的理念和经验,另一方面,结合中国国情,有效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逐步引导他们自然认识到绿色殡葬的优势。
王计生说,在硬件设计方面,永安陵率先在国内改革墓地形象。众所周知,欧洲首先在世界上推广“墓地运动”,把墓地变成美丽迷人的花园,让人不再感到阴郁和恐惧。到目前为止,许多欧洲墓地已成为的旅游景点,受到全世界的推崇和向往。永安陵也吸收了这一理念。上世纪90年代中期建园之初,墓地就被创造性地改为公园,而墓碑个体则追求艺术化,增加文化氛围。“艺术墓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文化内容和记忆内容,也改变了过去客户购买墓地的思维方式。”谈到九部委倡导的生态殡葬,王计生说,绿色环保只是一个大概念。作为殡葬行业,必须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不同的个人产品。事实上,早在政府发布文件之前,永安陵就推出了多种产品可供选择: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墙葬、室内葬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消费者,尤其是中国人,不能觉得绿色葬礼的简单等于“薄葬礼”,必须不断丰富和深化人文内涵。
重文化内涵
伊华说,多年前,永安陵在设计产品时首先考虑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各种主题丰富的生态产品也应运而生。
在天津永安陵,有一片与天津癌症康复俱乐部共同打造的“希爱林”,已有10多年的历史。“希爱”的名字来源于谐音“希爱”CA英文缩写的“癌症”也意味着“希望”和“博爱”。西爱林占地225平方米,分为三个节地公园。2007年,全国率先以群体形象倡导节地环保花坛葬。一个14平方米的扇形花坛可以埋葬255人,平均人均面积只有0.05平方米,受到癌症患者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欢迎。
在安徽合肥大蜀山文化公墓,他们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设计了“森林葬”,通过可降解的生态骨灰罐将死者骨灰埋在地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到地球。伊华说,这是在满足中国人“入土为安”传统习俗的前提下重复使用土地;死者的名字将刻在森林葬礼纪念碑的副碑上,以表达他们的思念。森林葬礼不仅节省了土地资源,而且象征着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意味着生命就像一棵树,思念就像根深蒂固,充分反映了生死共享的自然。
近日,天津永安陵常智园与国际同步推出新节地葬式澳大利亚生态林葬。此外,他们还创造了“节地艺术墓”——创造了古琴、书籍、绘画甚至简单的几何造型,凝聚了生命的精彩时刻,默默地讲述了墓主的故事。
王计生说,政策的支持使生态殡葬成为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永安陵由于起步早、理念,成为大陆生态墓葬的龙头企业。作为殡葬行业的一员,不仅要追求企业自身的利润,还要有社会责任感,追求良性循环。
国际视野 人文理念 永安陵内地探索生态殡葬
-天津公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