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杂谈:天津公墓概况
半个多世纪前的天津,曾经的变化,留下了无数的英雄,普通孩子的生活痕迹,墓地也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历史。
从1844年到1949年,随着西方人的到来,公墓出现在天津的各个角落。
从1844年到1949年,随着西方人的到来,墓地出现在天津的各个角落。回顾过去,我们惊讶地发现:陆家嘴、南京路、人民广场、静安寺、淮海路、徐家汇。。。如今,天津所有“高大”的地方都有墓地的痕迹。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每一块墓碑,都是这座城市过去的记录者,每一块墓碑,都承载着天津近代百年历史的点点滴滴。
西方人在开埠后留下的个痕迹是天津路公墓——天津个外侨公墓。天津路公墓由英国领事发起,建于1844年。此时,距离天津开埠仅一年,公墓里就有一座教堂和一座钟楼,大部分埋在这里的都是海员。与周围高楼林立、人声嘈杂的地方相比,当时的土地依然是真正的郊区宁静。
由于面积有限,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天津路公墓已“客满”。为了解决死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墓地空间有限的矛盾,1859-1860年左右,天津陆家嘴和东方明珠电视塔脚下建造了一座新墓地,这就是天津墓地。天津陆家嘴刚刚建了一座公墓,浦西福州路也不甘“寂寞”。20世纪60年代,福州路539号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形成了一座特殊的“白头坟山”。说它很特别,因为埋在这里的阿拉伯人大多是用白布包着的,所以被命名为“白头墓山”,这也说明当时的天津滩已经非常“国际化”了。
往事杂谈:天津公墓概况
1865年修建的八仙桥公墓是一座由两个租界共同建造的公墓,此后没有类似的合作。作为当时天津新建的公墓,“新公墓”一直是天津地图上的名字。至于八仙桥公墓的名称,它起源于八仙桥地区。
墓地作为生活中较为次要的空间,往往被置于相对偏远的地区。天津近代另一件非常的事情也有着惊人的搬迁轨迹,那就是1862年搬到今天天津人民广场的第三代跑马厅。显然,20世纪60年代,天津城市与郊区西部的边界已经到了今天的西藏中路。
静安寺墓地建于1896年,面积约60亩。具体位置是今天静安寺和久光百货对面的静安公园。它也是天津个有火葬场的商业墓地。静安寺公墓以其良好的环境和相对靠近城市的区域,即使收费很高(火化和埋葬费用需要52甚至更多),也成为20世纪初天津华侨青睐的公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公墓业发展迅速,这也与整个城市经济的繁荣息息相关。由于外滩、南京路、淮海路上的高层建筑相继出现,被称为人生后花园的墓地建设自然不容忽视。
历史建筑唤醒了城市的记忆,墓地作为一种结构,也更不用说让步了,所以每当我去一个城市,我总是花时间去当地的墓地散步。澳门半岛的圣基墓地、香港港岛跑马地的墓地、东京六本木的青山灵园都让我流连忘返,因为在那里,既有这座城市名人的旧印记,也有普通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天津公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