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管理回应社会关切的价值取向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社会各方面越来越重视殡葬领域,这对殡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殡葬管理人员要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为指导,提高对殡葬工作的政治认识,确立和改善基本殡葬民生、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培育现代殡葬文明,不断推进殡葬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构建健康文明的产业生态。
了解网络舆情关注什么,关注什么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增至8.17亿。
了解网络舆情关注什么,关注什么
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移动网民数量已增加到8.17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曝光率的不断增加,以下网络舆论的特点应引起殡葬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
根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2018年中国互联网舆论领域发展研究报告》研究成果10(2019),首先,2018年自媒体报道引发的舆论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舆论发酵的来源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媒体监督、自媒体披露、常规报道引发解读、言论不当、海外信息不当。二是2018年以来,经济民生舆情呈上升趋势。由于民生话题与人民群众粘合度高,代入感强,容易引起网民共鸣,产生舆论爆发点。三是对2018年热点事件涉及人群进行分析,可识别68种人群身份,中等收入群体进入聚光灯下。
洞察殡葬行业关心什么,关心什么
中国社会报主办的“殡葬周刊”微信公众号是行业内的新媒体,用户主体是殡葬行业从业者和殡葬管理者。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殡葬周刊》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共发表112篇文章,95%以上阅读量超过1000篇,其中40篇阅读量超过3000篇,20篇4000篇,11篇5000多篇,1万多篇。
对阅读量超过3000篇文章的分析发现,殡葬行业密切关注六种信息:一是政策法规,二是党政领导的声音,三是全国会议和活动,四是地方殡葬改革经验,五是殡葬工作的意见和创新理念,六是殡葬服务机构的创新实践。可以看出,殡葬业非常重视政策导向、创新理念和实践、未来趋势等信息,对创新、创新和发展有很强的意识。
提高政治地位,确立殡葬工作价值取向
殡葬工作者应该敏锐地认识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殡葬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这需要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和把握。级:保障殡葬基本民生,改善民生福祉;第二级:殡葬工作人员普遍关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第三级: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殡葬服务的需求。
殡葬工作者要深刻理解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探索殡葬改革发展创新的基本逻辑,确立殡葬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是确立全行业保障和改善殡葬基本民生的价值取向。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一大现实。长期以来,我们都需要筹集资源,有效利用和管理资源,有效保障和改善殡葬基本民生。
在一些地方,我们正在有效地开展创新实践,探索地方政府、村集体经济和市场合作为殡葬提供基本民生保障的途径。笔者在天津长兴的一次采访中发现,一个私人经营墓地自己投资建设骨灰堂,建成后有3万个格位,其中1万个是公益骨灰堂格位,2万个是市场化骨灰堂格位,公益性格位只收取20年管理费800元。企业所做的尝试就是利用市场来支持公益事业。长兴县和平镇长安村青山仙鹤堂是由村集体和政府出资的镇级公益性骨灰堂。环境优美,设施,投资450万元,占地不到2亩。可覆盖全镇23个村中8个村的人口,约1.5万人,6000多个网格可满足50年的骨灰放置需求。
笔者在江西、天津的一些地方采访中发现,政府投资建设了环境优美、节地生态的公益性公墓,有的提出了后续管理维护的市场化经营理念,希望成立公司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管理。据了解,江苏南京今年由政府出资建设了50多座公益骨灰堂,有的委托市场机构运营。
政府、事业单位和市场机构共同参与殡葬基本民生保障事业,优化基本殡葬服务供应,集约管理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可能成为当前和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
二是坚持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
坚持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关键是解决生态资源科学合理、合法合规利用问题,建立严格的生态文明管理体系。
关于公墓的舆论一直与土地资源问题密切相关。笔者采访调查发现,一些具有合法身份的墓地只有一部分是合法合规的殡葬用地。当这部分土地饱和时,他们通过租赁的方式获得新的土地用于安葬服务。不管墓地建得多好,这也是一种生态不文明现象。
根据《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草案),探索林地、草地和墓地的复合利用,实施生态埋葬,而不改变林地和草地的使用。在未来,这一制度创新的真正实施和实施也需要明确的管理规范,行业需要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以防止混乱的滋生。
引导公民发展生态文明殡葬观念和行为,培养公民生态道德,倡导简单、适度、绿色、低碳的殡葬方式,反对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殡葬新时尚。
三是坚持培育现代殡葬文明的价值取向。
殡葬管理回应社会关切的价值取向
在传统殡葬文化中,重视家庭感情和孝道,珍惜和尊重现代文化中的个人生活,这些文化因素是现代殡葬文明形成的基础。
要理顺传统与现代、习俗与文明的关系。作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教授,受到了大的启发。彭林教授说,“礼仪,理性”,礼仪是人类社会文明后根据道德理性要求制定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符合人性和人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绝不是虚文,而是让我们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生活。
科技发展迅速,时代瞬息万变。我们这个时代有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理性,所以也会产生这个时代的礼仪文化。其中,有历史遗产——例如,在天津、天津、西安殡仪馆,实际上是古代礼物,今天仍然很受欢迎,因为虽然几千年过去了,人们对遗体的尊重,死者的家庭关怀没有改变,即道德理性没有改变,古今仍然可以同样的礼物。其中,还有这个时代的创造——比如我们追求生态文明、海葬、树葬、竹林葬、生命晶石葬、骨灰堂安置等节地生态葬式层出不穷,开展鲜花祭祀、网络祭祀,甚至邀请钢琴家弹琴吟诗祭祀,举办清明诗会祭祀。这些殡葬礼仪所蕴含的道德理性是生态文明。
对于丧葬礼仪,我们应该更多地探索孝道、家庭联系、庄严、尊重生命尊严、尊重和弘扬奉献精神、代际文化遗产、深厚感情等,这些是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中国文明从未中断的基因密码。我们要继承传统礼仪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吸收合理的形式元素,融合古今,创造现代文明、有节制、简约庄重的殡葬礼仪,孕育和产生我们这个时代的殡葬文化。
殡葬管理工作应回应各方面的关注
殡葬管理应当管理三种行为:一是城乡居民个人的殡葬行为,二是具有合法身份的企事业单位的殡葬服务行为,三是未经有关许可的组织和个人的非法殡葬经营行为。
这些行为有的发生在殡葬公共设施内,有的发生在殡葬公共设施外。个别居民在殡葬公共设施外的殡葬行为难以管理,但殡葬改革往往直接面临这种行为,改革难度较大。大力建设和运营殡葬公共设施,引导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殡葬行为进入殡葬公共设施,享受标准化的殡葬公共服务,享受殡葬事业发展文明成果,而不是民间自给自足的殡葬服务,是降低殡葬改革难度的思路。
民政部门是管理者。同时,民政事业单位也是殡葬服务的提供者,要协调好管理者和服务者的作用。过去,提供服务处于更重要的地位,殡葬行业的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还没有建立科学的行业管理机制和手段,一些殡葬管理人员害怕管理行业的困难。此外,殡葬业也处于复杂、不平衡的发展状态,现代文明殡葬服务机构与低端、分散、车间机构并存。
即便如此,民政部门也要知难而进,配合有关部门管理好整个殡葬业。如果管理不到位,问题就会层出不穷,殡葬改革和殡葬行业的混乱也会纠缠在一起,殡葬改革也不容易推进。
正在努力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民政部门还应当以现代治理的方式管理殡葬业,推进殡葬改革。关键是建立现代制度、机制和管理工具,积将整个殡葬业纳入现代文明标准化的发展轨道。民政部门在全国80多万个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近年来,社会组织领域建立了库,公众可以在线查询,禁止一些非法社会组织,撤销一些不作为、混乱的社会组织、慈善项目进展、募捐信息可以在线查询等,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技术手段越来越科学、丰富、有效,指导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民政部门推进殡葬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意味着巩固殡葬工作基础,系统推进殡葬改革发展大局。殡葬改革的单一思路,使我们始终站在与殡葬庸俗作战的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019年8月5日,《中国社会报》头版报道了湖南省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的创新实践。他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1600多个乡镇(街道)建立了社会工作站,并配备了3200多名社会工作者。其中,湘潭县河口镇民政局局长表示,今年,在社工的帮助下,准确测量和输入了当地2700多个坟墓的位置、占地面积等信息。
各地的生动实践不一一列举,作者认为民政部门将建立现代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工具,使殡葬业管理工作得以实现,逐步形成现代、文明、绿色、健康的殡葬生态。
更多信息,天津陵园网www.jnmudi.com
-天津公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