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殡葬事业七十年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质量殡葬服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社会期待改善民生,也期待殡葬工作为基本民生事业写下更温暖的注脚。
走向文明生态,以人为本
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殡葬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殡葬事业正朝着文明生态、以人为本、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从早期设施简陋的火葬场,到宽敞明亮、设施、服务暖心的现代化殡仪馆;
——从碑石林立的传统墓地,到绿草如茵、景色优美的人文纪念公园、生态旅游公园,采用信息系统管理有序的现代骨灰堂;
——从烟气直排火化炉到配备尾气处理装置的智能环保火化机,行业对保护绿水青山承担社会责任;
——从一些员工的冷硬态度,到普遍认识到殡葬是服务生命的崇高事业,树立尊重生命的职业价值观,给予死者和生者更多的人文关怀;
——从简短仓促的“一三一”告别模式(转身、鞠躬、看一眼),到实施充满人性温暖的现代文明丧葬礼仪,如沐浴、守灵、家庭追忆会、入炉仪式等。;
——从传统墓葬的大碑墓,到海葬、树葬、墙葬、花坛葬、生命晶石微占地葬等节地生态葬式层出不穷,墓地越来越小,生命文化内涵不断扩大;
——从“殡葬只是烧死人、埋葬死人”的低技术服务,到“互联网””、3D打印、机器人消毒等现代技术与传统殡葬业融合;
——从单一火化,到探索殡葬礼俗改革,倡导厚礼葬,促进乡村文明振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殡葬事业日益打破了故步自封的旧格局,紧跟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步伐,努力改革创新,一步步朝着确保人民死亡安全的目标迈进。
改革的步伐凝聚着时代的力量
70年来,我国殡葬经历了改造旧殡葬业、建立新业态、新秩序、奠定殡葬改革思想基础、火化设施低水平、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后建立规章制度、建立殡葬工作基础的阶段。新时代呼吁殡葬治理现代化,催生高质量发展。
改革的步伐凝聚着时代的力量
70年来,我国殡葬经历了改造旧殡葬业、建立新业态、新秩序、奠定殡葬改革思想基础、火化设施低水平、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后建立规章制度、建立殡葬工作基础的阶段。新时代呼吁殡葬治理现代化,催生高质量发展。
我国殡葬事业七十年发展综述
从1950年到1955年,中国着力改造旧殡葬业,建立新的殡葬秩序。在农村,配合土地改革运动,群众“迁墓置地”、“开荒扩田”;在城市,配合爱国卫生运动,将棺材从墓地、棺材寄出所、寺庙等搬迁,取缔或改造旧杠房,设立殡仪馆、火葬场、殡仪服务公司等。截至1956年底,天津市殡葬服务机构216家,天津市殡葬服务机构39家。
1956年,毛泽东等151名党和领导人签署了火葬倡议,为殡葬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接下来的10年里,我们在农村倡导火化的同时,开展了平墓运动,向墓地要耕地;在城市里,有一个火葬场,呼吁公职人员死后火化。截至1966年底,全国有87个火葬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1966年至1976年,火化设施低水平高速增长。全国大力建设“5人、5亩地、5万元”的“三五场”或“8人、8亩地、8万元”的“三八场”。火葬场的数量从1966年的87个增加到1979年的1608个。火化设备为燃煤炉和高烟囱,环境保护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改革开放后,殡葬工作夯实了基础和柱梁,奠定了工作基础,促进了殡葬事业的快速发展。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殡葬管理暂行规定》,这是份殡葬法规性文件。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殡葬管理条例》,这是个殡葬行政法规。《公墓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的出台,催生了20世纪90年代公墓的快速发展。1991年,《民政部殡葬设备研发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出台;1989年,民政部101研究所成立,为殡葬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2年,全国30个省实施了惠及低收入群众的殡葬政策,有效改善了殡葬领域的基本民生福祉。
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进入新时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成为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发展的应有意义,推动殡葬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不断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将深化改革推向深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进殡葬改革的意见》,将殡葬改革纳入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加强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国务院第628号令废除民政部门可以强制执法的规定后,坚持走群众路线,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丧葬观。丧葬活动体现了良好的家风、文明的乡风、淳朴的民风。
发展改革委员会、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制定“十三五”公共服务项目实施计划,中央财政支持殡仪馆和公益安放设施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加大投资,加快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弥补设施不足,促进殡葬改革,提高殡葬服务水平提供坚实保障。
《关于实施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殡葬服务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制度的出台,把握了新时期殡葬业改革发展的时代和趋势,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方向,增强了殡葬业改革的动力,激发了殡葬业的发展活力。
开展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
开展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全国80个试点项目推出了一批切口小、的政策创新,推动了天津市群众背后事务一次性完成、天津市公共殡葬服务平台建设、天津市自然葬海葬等生态殡葬激励机制,解决了殡葬基本民生领域的诸多烦恼和烦恼。这些改革创新经验的系统集成,可以进一步提升到一级的制度成果。
同时,新时期我国殡葬事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问题治理是必须跨越的障碍。近两年来,民政部会同多个部门开展了全国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非法私建“住宅式”墓地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窗口期的重要战略举措。建立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有利于加快我国殡葬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殡葬服务需求。
谨慎追远,民德归厚。70年来,通过系统建设法律体系,加大殡葬设施投入,发展现代殡葬技术,治理殡葬秩序,提高殡葬服务供应能力,确保人民死亡安全。人生后一站更注重精神传承,让人们清晰感受民生福祉,激励人们以奋斗者的态度追求梦想,实现梦想。
更多信息,天津陵园网www.jnmudi.com
-天津公墓网